記者沈紅明 特約記者史勇軍
“多虧了付書記一顆紅心帶領村‘兩委’為民辦實事,才有了咱們的小康生活!”10月19日,孝南區楊店鎮劉砦村葉家田灣村民胡秀鳳對慕名而至的記者,打開了話匣子。
胡秀鳳贊不絕口的付書記,便是2014年10月在村“兩委”換屆選舉中,許下“解決村民出行難、改善人居環境、讓村民和村集體增收”等三項競選承諾,并矢志踐諾的原楊砦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付巧珍。
2017年8月,行政村合并改革,原楊店鎮劉四村與楊砦村合并為劉砦村,付巧珍挑起了劉砦村的重擔,她許下三項承諾:精準扶貧,不落一人;小康路上,不掉一戶;脫貧目標,如期實現!
如今,在付巧珍帶領下,通過政策托底+產業扶貧,截至2019年底,劉砦村全村42戶90名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,村級各項工作走在全鎮前列。今年3月10日,孝南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面向社會發布全區首批無疫村,劉砦村位列其中。
擲地有聲許"三諾"
"決不讓信任我的黨員和群眾失望"
付巧珍有著旁人羨慕的家庭。丈夫是享譽當地的建筑能人,經過打拼,家里很早便在孝感城區購買商品房并定居。
2003年的一天,鎮領導登門拜訪,“巧珍,你和愛人是全村的致富帶頭人,你又當過民辦教師,村里需要你這樣有文化、有知識的能人回村工作。”
原本愜意地當一名家庭主婦,但這次談話,改變了付巧珍的人生軌跡。
當年5月,付巧珍回村挑起了原楊店鎮楊砦村婦委會主任、計生專干的擔子。
有著高中學歷和民辦教師任職經歷的付巧珍,為人性格開朗,做農村工作如魚得水,得心應手。在付巧珍的辛勤工作下,楊砦村連續多年獲評楊店鎮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稱號。2005年,付巧珍光榮加入黨組織。
楊砦村沒有村級主導產業,土地撂荒嚴重,集體收入為零;村組基礎設施落后,垃圾圍村;村民出行前往楊店鎮區的主干道方楊路,3公里路段坑洼不平,泥濘難行,各自然灣也大多是泥巴路……在工作和生活中,付巧珍將村里的發展弱項和短板看在眼里,急在心中。
2014年10月,原楊砦村“兩委”舉行換屆選舉,付巧珍大膽站出來,競選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,并鄭重對村民承諾:“在我任期內,如果不能解決村民出行難問題、不能改善人居環境、不能讓村民和村集體增收,就自動辭職!”
擲地有聲的軍令狀,讓想要改變落后面貌的楊砦村村民,看到了希望。付巧珍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,成為全村1600余人的領頭雁。
“一定要兌現承諾,決不讓信任我的黨員和群眾失望!”當選當日,付巧珍暗暗下定決心。
抓鐵有痕踐"三諾"
"服務群眾,必須真抓實干"
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。解決村民出行難的承諾,迫在眉睫。“先在自己包保的葉家田灣先行一步。”
2014年11月,付巧珍在葉家田灣發出捐款修路倡議書,并組織居民推選“明白人”,成立葉家田灣修路理事會。
葉家田灣的胡秀鳳,第一個站出來捐資12000元支持。胡秀鳳的子女們事業有成,他們被胡秀鳳的舉動感染,捐款5萬元支持灣里修路。胡秀鳳的侄子周孝軍是一位建筑老板,當得知家鄉要修路的好消息,連忙找到三位同鄉,大家一起捐款10萬元支持灣里修路。
付巧珍趁熱打鐵,將捐款名單張榜公示,讓葉家田灣的群眾,看到了新一屆村“兩委”充分發動群眾,公開透明,實事實辦的工作風格。
試點成功了,其他9個自然灣也紛紛行動,通過受益群眾自愿出資、村灣能人大戶捐資和上級黨委政府政策性獎補資金扶持,2014至2016年,楊砦村共投入資金470多萬元,水泥硬化全村主干道16公里,村民出行難問題迎刃而解。
道路建設熱火朝天之際,付巧珍把兌現第二個承諾也提上了日程。2015年,付巧珍組織推動楊砦村在全鎮率先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,各自然灣成立衛生保潔協會,以灣為單位建立籌資保障機制,選配熱心公益、責任心強的居民為保潔員,駐村扶貧工作隊和各灣受益農戶,也都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加入到村灣環境衛生整治中來,楊砦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。
精準扶貧續"三諾"
"脫貧目標,如期實現"
道路硬化了,環境干凈整潔了。但要想富民強村,兌現"讓村民致富、村集體增收"的承諾,要走的路,還很長。
2017年8月,原楊砦村與地域相鄰的劉四村合并為新的劉砦村,村下轄的自然灣從10個增加到16個,人口從1600人增加到3300人,壓在付巧珍肩上的擔子陡然一沉。
新劉砦村崗地多,但拋荒現象嚴重。如何發揮區域優勢,盤活村集體經濟?如何圍繞土地做文章,讓群眾足不出村,就近就業增收……付巧珍的心思,又在朝著兌現第三個承諾邁進。
村民王繼輝大學畢業后,在外創業多年,心中一直有回家鄉發展的夢想,但遭到家人的反對。付巧珍聞訊后,及時登門說服王繼輝的家人。
[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疑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在第一時間刪除,xgw888888@126.com]